國內疫情拉警報,旅美臨床心臟電生理科醫師沈榮慶5月19日在臉書分享美國的抗疫經驗、回答大家常見的疑問,並呼籲:勤洗手,戴口罩,能不得就不要得,有疫苗趕快打。
目前台灣疫情急遽升溫,許多旅外醫師都已經提出精闢觀點,身為心臟科醫師,我想就自己在美國中西部跟新冠疫情交手一年多的經驗,簡單分享兩個常被問到的問題:
去年三四月時這在美國的確很多人問,許多年輕人一開始也不重視防疫,覺得這只是比較嚴重的感冒罷了,甚至出現許多Covidiots漠視社交距離不戴口罩的荒唐行徑等等。年輕人比較重視防疫主要是希望不要把病毒帶回給家中長者。不過後來慢慢發現COVID有長期後遺症:Long COVID 或post-COVID syndrome (PCS)。
我這專科(心臟電生理)雖然主要是看不正常心律。不過我和其他醫師從去年底就發現,有相當多新病人,年紀20-40歲都得過COVID(包括我們科的護理師在內),症狀不嚴重也都痊癒,不過幾個月過去,他們還是不舒服,心律正常但心速卻異常快,會喘、頭暈、心悸。
很多人會非常疲倦,無法集中精神工作。有一些年輕中年人基本上無法繼續維持得新冠前同樣強度的工作,嚴重者甚至無法繼續工作。這些人是社會經濟主力,耗費社會成本相當高。所以,能不得盡量不要得。我當初盡可能用視訊(Zoom、Doximity)看診,除了症狀緊急的病患之外不排手術,防護帶好帶滿,一方面是不想把病毒帶回家,還有就是不希望有這些長久的後遺症。
這是另外一個我這個專科會常被問的問題。我看很多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的病人,許多病人吃抗凝血劑預防中風,想當然爾,這些病人都相當擔心疫苗導致血栓的報導,在美國主要是Johnson & Johnson(和AZ同屬腺病毒疫苗)。但目前數據顯示發生率其實並沒有大家想的高(被美國停打這個月剛剛續打的Johnson & Johnson血栓率大約是百萬分之二,17 cases of clotting among nearly 8 million people given vaccines 有三人死亡)。
我經常跟病人說,抽煙,吃避孕藥,甚至是得COVID產生血栓的機率都比疫苗大得多。疫苗畢竟是比較新的東西所以我們會傾向用顯微鏡檢視,就如同所有新藥一般。我通常會跟病人說疫苗可以打,要多喝水,多運動,如果平時吃抗凝血劑或阿斯匹靈就繼續吃,這樣得血栓的機率其實非常非常低。
勤洗手,戴口罩,能不得就不要得,有疫苗趕快打,雖然我覺得美國才四成人打兩劑就一堆人不戴口罩實在太快,但能看到大家全臉的感覺恍若隔世,台灣人防疫意識比美國人強太多,我相信疫情很快會控制住的!
本文作者沈榮慶為美國心律醫學會院士、Prarie Heart Institute臨床心臟電生理科醫師。
原文出處:Facebook(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