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30歲拜師楊英風 朱銘砍掉重練邁向大師之路

    2023-04-23 20:53 / 作者 中央社
    朱銘,翻攝朱銘美術館臉書
    雕塑家朱銘辭世,他生前雖名揚四海,然而真正使他走上大師之路,卻要從30歲拜師雕塑大師楊英風開始,而他帶著家眷北上重新學藝、砍掉重練的決心,也讓藝壇津津樂道。

    根據朱銘文教基金會提供新聞稿指出,朱銘15歲師從雕刻師傅李金川學習雕刻及繪畫,開啟雕刻生涯,出師後正式走上雕刻工藝之路,然而朱銘不以此為自滿,一心朝藝術之路精進,1966年起參加全省美展,連續兩年均獲選,為了更上層樓,1968年朱銘帶著自己的作品北上拜師現代雕塑大師楊英風,正式從工藝雕刻轉向藝術創作。

    此時的朱銘已經30歲,他不但帶著自己的作品「慈母像」、「玩沙的女孩」讓「師父」鑑定,獲得認可後,除以傳統拜師禮的方式投身楊英風門下,更舉家從苗栗搬到新北板橋江子翠定居,展現拜師的決心,從此展開8年的學藝之路。

    「玩沙的女孩」刻劃朱銘新婚妻子蹲在通霄海灘上玩沙的情景。翻攝朱銘美術館官網

    在此之前,朱銘早已名滿全台,是許多藏家喜愛的雕刻名家,他卻深知若要更上層樓,絕不能故步自封,重複過去迎合大眾品味的道路。楊英風看出朱銘迫切力求突破的心意,便要朱銘拋開過去的技法與形式套路,只保留想要傳達的神韻及想法,楊英風重精神及靈性的創作理念,讓朱銘大受啟發。

    終於,朱銘在再度拜師、砍掉重練的8年後,首度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個展,果然造成轟動,作品「同心協力」展現水牛拉車、眾人推車的奮力形象,讓當時國際處境艱難的台灣人備受感動,他從傳統工藝脫胎的「關公」抽象具象同時兼具,也打破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更一連5天報導,朱銘從此被視為1970年代台灣美術鄉土運動的重要象徵。

    朱銘的「同心協力」作品被標舉為當時台灣鄉土文化運動的代表。翻攝朱銘美術館官網

    正當所有人都認為朱銘應該繼續雕刻水牛、關公之際,朱銘卻在楊英風支持下推出「太極系列作品」,極簡的太極動作,只剩下動作招式的形意,而看不見武者的面貌及身形,再度震撼藝術界及整個台灣,1977年更受邀至日本展出,1980年在香港藝術中舉行「朱銘個展」,同樣造成轟動。

    根據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官網,楊英風曾說,朱銘雕塑的處理風格傾向化繁為簡的手法,因此在作品上不見得有標準太極姿勢,卻以身影的瞬間凍結捕捉神韻,而朱銘刀斧的鑿痕也成了特出的筆觸,凸顯了下刀的流利。

    楊英風說,朱銘從不以鄉土生命氣息的層次為滿足,朱銘雖從木雕起家,卻敢於接受陶土、青銅與不銹鋼的挑戰,作品的量體與質感隨著技巧的成熟而增長,空間的照應也因思考的週全而完整,可說是相當難得的當代藝術家。

    曾獲第十屆總統文化獎的85歲藝術家朱銘昨晚在住處輕生,據了解,他近來情緒低落,妻子發現他到陽台運動遲遲未返後才發現噩耗,心情哀慟,警消獲報到場確認已明顯死亡未送醫。

    「單鞭下勢」是朱銘「太極系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翻攝朱銘美術館官網

    《太報》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192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中央社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