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當時,我在現場】再會吧!高廠 老油人陸寶原用2/3人生見證石化巨人興盛沉睡

    2023-04-09 07:00 / 作者 陳玠婷 / 記者
    去年以中油煉製事業部管理師身分退休的老油人陸寶原,因有長達41年的人生在高雄煉油廠等廠區度過,歷經高廠興盛時期到關廠、拆廠,對公司有濃濃的不捨之情。廖瑞祥攝
    2022年,台積電確定在高雄煉油廠原址蓋廠,喚醒台灣人再度憶起這座已關閉7年的廠區。目前高廠拆遷已告一段落,台積電相關的工程團隊已進駐並樹立起白色高塔,那高塔在半屏山的映襯下,彷彿已經指出明亮的未來。只是,這些種種變化,看在曾在高廠工作的數千、數萬名的老油人眼裡盡是無限傷懷、失落與被剝奪感。

    高廠的由來可回溯自二次大戰前,日本政府為南進中國與東南亞,決定在地理位置介於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的台灣高雄建設「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以供應軍事用油,如此一來奠定高雄煉油廠不凡的一生。六燃於1944年落成後,隔年二戰便宣告結束,日軍撤台前,將所有營運資料銷毀,中油接手後修復美軍炸毀的場區,在日本打下的基礎上重新開始,爾後70年來,輝煌時期曾有3千名員工不分晝夜地辛勤工作,共同締造台灣石化業原鄉的名號、帶動高雄經濟發展。

    不過,正是因為石化業,高廠也歷經後勁居民「反五輕」長達3年抗爭、環保團體挑戰等等,為實現對後勁居民的允諾,於2015年11月關廠,正式從歷史舞台謝幕。

    自此,在中油服務41年的老油人陸寶原,憑著先前的史地考察訓練與不捨之情,寫下《半屏山腳下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一書,藉以記錄這座永遠沉睡的石化巨人。回首過往,陸寶原等老油人,是如何度過高廠人生?


    「我的人生約有2/3的時間獻給中油吧……對我來說,它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我對它的依戀也很深,它遇困難,我擔憂,它有好事發生,我與有榮焉,如今它已關廠7年,但我仍記得當初關廠沒多久,聽到有人很快提出該怎麼再次利用這塊土地,當下的心情五味雜陳,其中一味便是情何以堪……」

    2022年,我從高廠退休,回顧這60幾年的人生,竟是歷歷在目。我在橋頭的五里林出生,那是個每當下雨,典寶溪水漲起來社區就會淹水的地方,因此又稱水流庄。在這裡比起橋頭發展,我們村裡幾十年都沒什麼進步,人人安於這樣的環境,頂多鄰居、叔叔伯伯到煉油廠、台糖等國營事業求個安穩。而我也因為家境的緣故,高中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開始工作。

    對24小時的輪班油人來說 生活與工作早已密不可分

    當時,蔣經國推動的十大建設已陸續完工,工作機會很多很多,於是我也報考中油,從基層技術員開始做起。有趣的是,當時雖然操作技術員以高中職學歷便可參加,不過英文筆試的內容有難易之分,不知道為什麼我考到高職的試卷,所以後來還得重考一次;與我同梯的應該有1、200人之多,他們從台南與嘉義、屏東、澎湖、台北等縣市來,真的很遠,也可以見證中油是個移民城市縮影。

    陸寶原進高廠在第七蒸餾場工作,兩旁就是紅磚屋。現在2處都已拆除,令他心中多有不捨。陸寶原攝


    在中油這41年來,我最懷念前10年在高廠的輪班生活。因為工廠須24小時不間斷運作,早班、晚班、大夜班,每次值班時會有人在控制室監看儀器,其他則會在休息室或現場待命,操作順利時可輕鬆聊天,有困難就互相幫忙。你想,一群年輕人湊在一起,氣氛當然很熱鬧,下班也會湊在單身宿舍一起吃飯聊天,去打保齡球去爬山等等,彼此工作生活緊密不分,我們也常互相打趣說,公司包辦我們與家眷的出生到死亡,畢竟,很少有公司會從出生的醫院到死後的殯儀館等服務一應俱全吧。

    陸寶原身穿中油制服重遊高廠的宏南、宏毅宿舍區,他表示自己從未住過宿舍,但他仍記得年輕時與同事好友們在這裡的寶貴回憶。廖瑞祥攝


    不過,輪班的生活固然令人懷念,但這些其實都是我們用血汗與生命換來的。我記得有幾次遇到強颱,半夜收到任務要出控制室去巡視工場,先不說風大雨斜刮人,抬頭看到被吹翻的保溫鐵皮在半空中飄來飄去那才嚇人,那時候心裡就怕若一個閃不及打到腦袋脖子,命就沒了;還有,我們有時必須爬上將近100公尺高的塔槽上去檢查或維修,如果當天有大風,都能清楚感覺整座塔槽隨風擺盪,很可怕。

    還有一次,我到廠內一個已經停工的現場,不小心聞到管線中殘存微量的硫化氫,那味道實在太臭,且一下子就讓人感到呼吸困難,幸好我知道發生什麼事,趁自己還沒失去意識之前趕緊走出去呼吸新鮮氧氣才緩過來,不然我真的無法想像自己會怎樣。(備註)

    1968年,高廠建設第一座輕油煉解廠。陸寶原提供


    另外,1997年9月,前鎮的鎮興橋在石油氣管線拆遷工程中,發生瓦斯外洩氣爆,火勢足足延燒13小時才撲滅,造成中油同仁、消防隊員、附近居民與路人共14死,11人輕重傷,波及20多戶民宅、50多輛汽機車等等事件。那時我還在大林煉油廠,於我來說,我並不認識這些傷亡的人,可是每當發生不幸事件,我的心情總是很難過,公司氣氛也很低迷,畢竟中油對安全是一個相當謹慎的公司,我們有很嚴格的SOP,沒有人願意發生憾事。

    反五輕運動開始 預告高廠即將說再見

    1987年6月,中油在媒體上正式公布「第五輕油裂解工場」建造計畫,引起上百位後勁居民與環保人士抗議,想遞交抗議書給當時的經濟部長李達海,而引發衝突。我記得那年的7月,最靠近高廠總辦公廳的西門外開始有居民紮營種菜、拉布條,想阻止中油人進出廠區,我們這些員工為了不起衝突,繞路好長一段時間,我心裡沒有半分埋怨,只對高廠未知的未來感到難過。

    高廠1950年代所使用的油罐火車。陸寶原提供


    鐵軌見證高廠興衰,如今僅保存總辦公廳旁一小段。廖瑞祥攝


    後來3年,反五輕運動一波接一波,從地方環保運動擴及到整個台灣,關心反五輕的民眾也愈來愈多,抬棺、遊行、衝突、公投,某些活動上甚至出動鎮暴警察。1990年,中油與政府向人民承諾25年後遷廠並成立睦鄰基金,換取五輕建廠。老實說,一座運作如此繁雜細緻的工廠就需要25年才能成熟,於我而言,等同一個好不容易陪到大的孩子在全盛時期結束,真的很不捨。

    這麼大的廠說關就關了 爾後的每一天就在倒數計時

    後來我從高廠到苗栗進修,後調任大林廠,2014年再回高廠,這時候高廠早已準備好實現25年前對五輕抗議後勁居民的承諾,規劃於隔年11月關廠,我因對文史田調研究很有興趣,於是自請到「文化資產管理組」,每天為了紀錄高廠點滴,穿梭廠區設備、塔槽管線、建築標的物之間,心裡一想到這些乘載我們青春歲月、共榮共享的地方即將拆除,就很心痛不捨,同時交雜憂慮不安的心情,不知道我們能為它留下什麼。

    關廠隔年,很快就有人提起該如何運用高廠這塊地,這份急切,從理性來說對高雄發展可能是有幫助的,不過老油人的心情卻是五味雜陳、情何以堪……

    高廠總辦公廳建置於日治時期,特殊的拱形迴廊設計成特色,已被高雄市政府登記為市定古蹟,目前仍有中油員工在此辦公。廖瑞祥攝


    我因工作職務的關係,有機會接觸文化部、高雄市政府等公部門與中油開始評估廠區哪些建築物將保留、哪些將拆除,我們先選出99座建築物,一一刪減到58,最後決定40多處,其中留與不留都是眾人理性考量的結果,總辦公廳被列為市定古蹟,王大閎建築師的作品中山堂及七色橋、防空洞、二輕廢氣地面燃燒塔、修造工廠、材料倉庫、油槽、防溢堤等等地方被列為歷史建築。

    遺憾的是,對我最具紀念意義的「紅磚屋」沒有被保留下來,那是我進中油第一天報到的地方,而且,它也是在周圍理性硬派的廠房設備當中,少數具有人性文化底蘊的建築,以至於現在想到它回憶仍很鮮明。

    陸寶原1981年進高廠工作第一天,便是在紅磚屋報到。當時此處為油料廠第4組第七蒸餾工場的辦公室與員工休息室。陸寶原攝


    關廠後的廠區,人員大量調動,夜晚沒有燈光,早已不見過去數十年每晚深夜如同不夜城般的熱鬧,反而像一座沉睡永不醒來的巨人。拆廠過程前後,我和幾個同事常「摸黑闖入」已經斷電、人去樓空的建築物裡,拿手電筒細細尋找留下來的文物,或者在大太陽下走遍廠區,記錄不同安全標示、日治時期留下來的防空洞、建廠初期的路標路名設計、印刷房、紅磚廠等等,其實都有歷史脈絡可循,也是屬於高廠的獨家記憶。

    高廠裡分工細微,每個廠區各有不同警示標語,生動富有年代設計感,讓人懷念。陸寶原提供


    在高廠關廠、拆遷前後,陸寶原與同事們常摸黑在廠區尋找文物。此為高廠首位首長賓果在1930年代期間的捐書章。陸寶原提供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們意外在一棟已廢棄樓房的一張辦公桌,看到一張文紙上竟有中油高煉廠首位廠長賓果(1910-1950)在1930年代捐贈書章與親筆簽名,趕緊把這份珍貴文物收藏起。因為,賓果對中油來說的歷史意義相當特別,他在1946年上任,1950年5月某天因在實驗室研發軍方所需的80號汽油,在吹製玻璃時不幸發生爆炸,與當時的實驗室主任俞慶仁因公殉職,當時對中油與整個社會造成極大震撼。

    雖然我們與賓廠長不同時代,不過在蒐集高廠文史資料過程當中,看到時任副廠長胡新南講述爆炸救治過程,我眼前好像就能浮出畫面,令人難過。

    陸寶原對高廠文史、建築與地景如數家珍,他正分享自己拍攝的高廠,裡面有許多已經拆除、再也看不到的建築廠區。廖瑞祥攝


    從關廠到退休這幾年間,我透過田野調查與照片記錄這裡點滴,申請通過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出版審查,寫了《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在台積電公布高雄廠落腳高廠舊址後出版,格外有意義。

    每個城市發展是不停往前走的,這也是每個高雄市民樂見其成的事,包括我,不過,我僅有一個小小的希望,希望新科技廠進駐後能接續高廠歷史,不要完全移除廠區原有的樹木、廠房與道路,好讓這塊土地的故事能繼續說下去。以上,是一位中油退休基層員工的心聲,最後,就請讓我再說一聲,再會吧!高廠。

    高雄歷史博物館今年1月,出版陸寶原所寫的《半屏山腳的歲月-記憶高雄煉油廠》一書,裡面有考據過的高廠關鍵人物、歷史與文物等。廖瑞祥攝


    (備註:硫化氫常見與石化產業、地下工程、垃圾處理工程等職場中,若濃度在27ppm以下,人體可藉由代謝排出,若高於50ppm,將會刺激人體呼吸道與眼睛結膜,150ppm開始嗅神經麻痺、250ppm長時間暴露有肺水腫可能、500ppm則是頭暈、嗜睡頭痛、步態不穩,數分鐘內就可能呼吸停止,700ppm以上有立即生命危險。)

    陸寶原 小檔案
    生日:1957年生(65歲)
    現職:文史工作者、作家
    經歷:中油高煉廠基層技術員
    大林廠煉製事業部
    總公司管理師
    《橋仔頭建築巡禮》及《橋仔頭鄉野傳奇》參與作者

    陳玠婷整理、王韋智設計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