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禁忌之國」4日晚間於巴黎舉辦電影院首映,現場座無虛席。導演藍諾思(左)邀請駐法代表吳志中(右)與為紀錄片提供建議與觀點的學者高格孚(Stephane Corcuff,中)共同參與映後討論。中央社
法國再推台灣紀錄片,「禁忌之國」談認同與防衛建構,4日舉辦首映,現場座無虛席。導演藍諾思告訴中央社,想展現台灣國家歸屬感及何為台灣人的驕傲,因台灣不凡歷程值得被訴說。
法國紀錄片「台灣:禁忌之國」(Taïwan : Nation Interdite)將於7日晚間於法國5台(France 5)播出。以70多分鐘的影片向法語區觀眾講述台灣茁壯的國族認同、民主歷程,以及面對中國威脅的國防和民防。
紀錄片導演藍諾思(Wandrille Lanos)訪問外交部長吳釗燮、監察院長兼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數位部長唐鳳、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壯闊台灣創辦人吳怡農、前美國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學者沈伯洋、工研院、調查局、台積電代表、電影工作者王師、年輕藝術家羅昱翰等人,提供不同面向與世代的觀點。
4日晚間紀錄片於巴黎舉辦電影院首映,現場湧2、300人、座無虛席,顯示法國對台灣的關注更勝以往。
法國紀錄片「台灣:禁忌之國」將於7日晚間於法國5台播出,70多分鐘的影片向法語區觀眾講述台灣在選擇的認同與民主化道路上前進,即使面對中國威脅時仍不斷強大茁壯。(BROTHERFILMS 提供,Julien Mauranne / Romain Egea / Ninon Paillard)
藍諾思5日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他原本計劃以地緣政治角度拍攝台灣半導體,但和法國電視台接洽討論後,決定擴大範圍,探討他認為國際社會需要了解的面向,也就是台灣國家認同如何建構。
提及紀錄片的目的,藍諾思謙虛表示,「禁忌之國」是近來多部講述台灣紀錄片中一部,「說『我的』目的好像有點太自負,這些紀錄片都有共同目的,就是讓人了解世界有這麼一個地方。我們常用表面的方式討論台灣,因此希望透過紀錄片盡可能讓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對台灣與其複雜性產生興趣」。
他指出,這支紀錄片略微不同之處,就是希望聚焦台灣內部,如他在紀錄片文字介紹中所寫,「我們選擇毅然地站在台灣這邊」。他告訴中央社,「我不想從美國或中國的角度探討台灣,不願將台灣視為國際政治棋盤上的旗子」。
藍諾思有位表親曾旅居台灣6、7年,熱愛台灣。當他決定拍攝台灣時兩人為此越洋討論,這位表親告訴藍諾思:「有鑒於他們(台灣人)經歷的一切和歷史,他們值得一部講述台灣不凡歷程的紀錄片。這句話深植我心,我告訴自己,的確,未必正反兩方都得談,為何不講我感受到的台灣?」
「禁忌之國」兩大主軸為台灣認同與國防,藍諾思表示,「若不談論台灣認同,便很難了解台灣如何成為如今樣貌,必須討論台灣從何而來,包括獨裁和民主歷程,以及台灣人、台灣文化和語言的內涵」。
他引用外省人二代王師受訪時所說:「我們值得擁有民主…身為台灣人,意味著對民主自由的熱愛」。
藍諾思嘗試展現台灣人如今面臨的循環:越受威脅,認同就越強烈;認同越強烈,就又越受無法接受台灣民主社會受中國威脅。
「越發強烈的認同,讓人民更加準備好捍衛國家。當然也有不願上戰場的年輕人,但我想展現的是台灣逐漸強烈的國家歸屬感,以及何為身為台灣人的驕傲。」
被問及紀錄片名稱,藍諾思解釋選擇nation而非state或country,是為了強調歸屬感與台灣國族認同的建構,並非代表台灣不是國家;而「禁忌」則反映台灣因中國霸權被禁止,導致在國際社會、聯合國中失去能見度,或因各方懼怕中國而成為禁忌話題,「中國無法接受台灣國族與認同的誕生,試圖將其抹滅」。
紀錄片正式播映前,藍諾思已受邀多家主流媒體。RTL電台(RTL Radio)更用一小時和他談論台灣,「主持人說,『詳細講述台灣發展歷程很重要,很多事情我們都不知道』」,讓他覺得確實有講述台灣故事的需要。
藍諾思告訴中央社,有人說台灣認同就像一個千層酥,這也是他的發現,「彷彿進入一個很小的領域,卻有著不同文化影響下的極深厚層次。我能理解與感同身受,同時卻也難以摸清,很多細微之處,都需要文化解碼」。
在他看來,他記錄的是台灣人的感受,認同台灣的人越來越多是趨勢,並不會因為政黨輪替而改變。「在和年輕人討論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毫無疑問地,他們自認為台灣人,我想這是台灣已選擇的道路」。
藍諾思認為,透過紀錄片,他感受到台灣並不想要戰爭,「但台灣有決心,堅決捍衛贏得的果實」。他引用吳釗燮在片中所言:「我們要告訴中國,無論他們決定在5、10年後攻打我們,台灣永遠會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