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15日電)Netflix原創台劇「華燈初上」首播期間討論度居高不下,製作公司百聿數碼打造3季、24集架構,開創華語劇新格局。百聿總經理李志緯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強調,台劇應該結合本土題材及符合國際平台行銷策略格式,扭轉文創產業募資不易的宿命。
百聿創立初期是一間僅有3人的後製工作室,從錄影帶批發起家,發展軌跡與Netflix相似。2014年起百聿成為台灣唯一得到美商Apple iTunes、Google Play雙認證授權的影像後製處理中心,陸續投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國片,從2018年起開發原創影視內容,跨足劇本開發及拍攝製作管理。
李志緯表示,「文創產業很難募資,如果產業可以開始有比較正向的前進,就能慢慢改變資本市場對文創產業的看法。」
●百聿計畫上市 跨足內容開發拚量產
從後製代工廠跨到前期製作,第一步到底有多困難,李志緯思考一下說,首先要「找到好故事」。
「如果單純做後製,不會有未來」,李志緯坦言,後製範圍涵蓋剪接、調光、特效、封包壓製、媒體檔案轉換等,不過利潤非常低。如果有機會可以做更大方向,像是投資或開發內容,可以讓公司未來有比較不一樣的發展。
好的故事往往具備特殊題材,李志緯以「華燈」為例,包含男女情愛、職場勾心鬥角、兇殺懸疑推理等各種元素都有,劇情要有很多轉折,找到不同的環境背景帶出來,否則觀眾一旦覺得無趣,就會馬上停掉。
「百聿走得比較慢,可能從幾百個之中找出喜歡的、有機會的題材開發製作,需要一點時間」,李志緯說,百聿為了走向上市,現在也開始需要放大量能,未來1年自製及合製的台劇至少10部起跳。
●Netflix以買代投 台劇「先拍再賣」自主空間變大
2016年國際串流影音平台Netflix進入台灣,台劇市場開始產生質變,不再只能依賴傳統電視台。近年Netflix、HBO投資自製劇評價兩極,也跟著調整策略,以採購版權代替投資,讓「先拍再賣」的台劇擁有更多創作自主空間。
「華燈」製作總預算衝上新台幣2.5億元,單集費用破千萬,業界推估Netflix以3億元天價買下全球獨家播映權,證明高成本、高品質內容仍有回收資本的機會,為文創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李志緯觀察,「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單集預算都超過「華燈」,當題材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場景更講究,要付出的成本跟著增加,資金從哪裡來也是問題。
●「華燈」分三季不同主軸 開創華語劇新模式
百聿影視內容部經理吳孟謙告訴中央社記者,OTT讓觀眾觀影習慣都改變了,不需要守著特定時段、看特定電視台,隨時都能追劇。國際平台偏好更有節奏的方式敘述故事,在行銷策略上更有利,可以接受一季8到12集的長度,已經不像以前陸劇動輒60集的拍法。
吳孟謙說,「華燈」原本就規劃一次拍完24集,分三段不同主軸,提高觀眾對劇情黏著度,「這在華語劇從來沒有過」。後來其他華語劇也想跟進這種模式,有助擴大觀眾規模。
擁有「華燈」的成功經驗,百聿仍不敢大意,接下來各種集數長度都會嘗試,例如每集90分鐘共13集、每集60分鐘共20集,甚至不排除拍八點檔,兼顧國際串流平台與傳統電視台客群。
●OTT買全球獨家版權少 觀眾愛看台劇才會成功
吳孟謙透露,百聿作為文創影視公司,一直有上市規劃,這是目前台灣還未有過的經驗,主要是希望創造穩定的資金和營收,讓公司穩定成長。為此百聿需要做到比一般製作公司更多的影劇量,也嘗試異業合作,拓展各種可能性。「如果台劇持續被看好,變成華語產出基地,會有更多平台進來投資台灣在地內容。」
吳孟謙認為,儘管「華燈」帶來不錯成果,業界仍在摸索台劇成功模式。每年台灣產出100多部戲劇,OTT國際平台買下全球獨家版權卻不多,「華燈」是一個幸運案例,若要把「華燈」當成未來台劇成功模式,還言之過早。
李志緯直言,「觀眾要看,才叫成功」,台劇應該先固守本土市場,讓台灣觀眾關注。國際平台有非常多內容,但仔細觀察每個市場排行榜,名列前茅的戲劇一定是本土作品。「做生意當然希望不要賠錢,但如何讓本土題材在國外受到認同,這點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