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名醫開講】韌帶重建再受傷 葉文凌解釋醫學不滿意之處

    2024-08-04 22:29 / 作者 葉文凌
    西班牙前球后馬琳(Carolina Marin)因傷退賽無緣金牌戰。路透社
    奧運女子羽球冠軍西班牙好手馬琳因為膝傷,所以又穿著護膝退場了。馬琳在2012至2018年間,那可是不得了的輝煌,曾經連續保持女子單打世界第一達66週之久。但在2019年卻因為右膝前十字韌帶斷裂而接受手術治療,2020年復出之後雖短暫在年終賽奪得亞軍,但是在2021年6月在訓練中又再度受傷,此次為左前十字韌帶斷裂與半月板破裂。

    2022年4月在歐洲羽球錦標賽中,又再次得到冠軍,真是戰果輝煌。但是歲月催人老,在2024年8月4號,馬琳又再次受傷了,這次又是右腳膝蓋受傷。於是只好又穿上護膝了。大家也許好奇,右膝蓋不是重建了嗎?為什麼又會再受傷呢?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就像人總會死,而你問為什麼人會死呢?

    筆者執行前十字韌帶手術已經32年了,時至今日依然覺得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儘管是滿腔熱血的希望解決病人的運動問題,但是仍有許多不滿意之處。


    運動名醫葉文凌。陳國偉攝



    首先,早期前十字韌帶手術被視為是一種單純的生物力學問題。所以,諸多的研究都是在想辦法使得生物力學更為合理,因此手術的時候大多強調在什麼點做隧道,如何固定,要施多少力量,韌帶植入物要不要先拉一拉。或者說是一條韌帶植入比較合理,或是兩條韌帶植入比較合理。

    雖然手術結果未必很不理想,但總是有些令人十分疑惑的地方。因為不管是哪一種植入物,種進去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根本是一個完全無法預計的過程。而在諸多手術以後的案例中,也發現辛辛苦苦植入的韌帶,往往會變成薄薄的纖維組織。而這樣的纖維組織是完全不能夠受力的。在這種情形下,即使我們在十字韌帶以外再加上一些額外的韌帶,譬如前外側韌帶(A L L),恐怕也是完全無濟於事的。因為A L L只是關節囊上增厚的部分,絕對沒有辦法取代強壯的十字韌帶。

    接著,大家越來越覺得除了生物力學的合理性之外,如何使重進去的植入物長得像真正的韌帶,可能才是一個更重要的議題。用醫學的術語說,也就是使韌帶植入物的癒合更完全且迅速。癒合完整與否取決於三個因素,一個是要有生長的環境(支架),一個是要有促進生長的細胞,一個是要有細胞生長的訊號(生長因子)。因此,關節鏡醫師做了許多努力,最簡單的是盡量保留前十字韌帶斷裂之後剩下的韌帶殘端。

    因為這裡面含有韌帶依賴性依賴性幹細胞和韌帶細胞,並且含有分體反射神經。而手術醫生清除韌帶殘端的唯一理由只是為了看得更清楚,但這是可以克服的。後續有很多其他的做法,譬如加入生長因子,加入各種支架,加入各種細胞。各式各樣的做法目前依然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最後會有什麼結果目前依然未知。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生物性問題(癒合)絕對是遠遠的比生物力學問題來得重要。

    馬琳接受了什麼樣的手術並不清楚,但是一般的情況,種進出的韌帶在癒合完全之後,強度只剩下原有十字韌帶的大約¼ ,對一般的人而言是足夠的,但職業羽球的強度絕對是遠遠大於這樣的強度。所以馬琳很容易再受傷也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更別提女性運動員的解剖構造,本來就比較容易產生前十字韌帶斷裂。而馬琳現在已經是32歲的高齡,也早就過了羽球的高峰期,正常的情況下,膝關節的軟骨多半也是磨損到相當嚴重的程度。

    尤其是在臏股骨關節,在右膝不能正常負重的情況之下,左膝之好負擔更重。反之亦然。所以兩個膝蓋都受傷,並不是太稀罕的事。實務上,最合理的選擇是放棄職業賽事,但職業選手只會職業運動,也是唯一的謀生方式。又要如何放棄呢?

    馬琳的故事並不是個案,在職業賽場上比比皆是。運動選手的毅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忍痛的強大意志力皆不是一般群眾可以想像的。這都是值得予以最大敬意的一個族群。當我們見到運動員流血流汗的付出,請予以掌聲,請予以鼓勵。因為這代表人類最崇高的美德,也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一個典範。(作者為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凌 教授)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