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成自稱本季可能要與傷痛共存。路透社
最近"國防部長"張育成陷入低潮,在經過73天的傷兵名單後,雖然15次打擊有四支安打,也包括一支全壘打,二成六一的打擊率及一半以上的長打率,但是手掌的酸痛卻如影隨形的困擾著育成。眾多粉絲們關心的是,"國防部長"張育成何時正常?
在武俠小說中,主人翁飛天遁地,不旦視地心引力為無物,即使骨頭骨折,關節脫𦥑後,只要稍加固定,或者復位,也立刻健步如飛,完全無礙。看來合理的感覺,也真的只是一種感覺!因為,任何身體的組織,不論軟硬、不論部位、不論大小,只要受傷,就一定要經過"癒合"的過程。這個過程短則三月,長則經年累月。絕對不會立刻復原。差別在於你是否有感而已。
運動骨科名醫葉文凌分析,鉤骨骨折術復健漫長。陳國偉攝
癒合過程包括"發炎"、"再生"、"組織重組"三個過程。過程順利,就長出原來的組織。不順利,就長出"疤痕組織"。簡單的說,癒合過程就是長出原來組織,和長出疤痕組織的競爭過程。一個如規矩排隊的汽車車陣,一個則是四處尋找路徑的機車車流。所以"疤痕組織"獲勝的機會大增。
正常組織主要是由強有力的第一型膠原蛋白構成。但疤痕則有大量第三型膠原蛋白,而且排列較混亂,癒合過程中,受力越大則排列越混亂。如果傷口小於兩mm,基本上不會有疤痕組織。而癒合過程未必是原本的組織長在一起,可能會把許多𣎴同的組織包括進來。外科醫生對於這些問題是十分感同身受的。
因為"沾黏"絕對是外科醫師的夢魘,多少汗流浹背的時刻,多少膽戰心驚的感覺,都因"沾黏"而來。但是,多數人只是感到活動較差,經常的酸痛,偶爾來點身不由己的異常感。但若不幸的是神經造成的疤痕組織,往往就是生不如死痛轍心扉。育成的困擾有一大部分來自於此。因為其鉤狀骨折應該是做切除手術,不是內固定,所以不到三個月即可返回賽事。如果是內固定,一定要三個月以上才有機會開始練習。
而正常鉤狀骨的突出部分隔了神經和肌腱,並提供韌帶附著點。一旦切除了,需要不停移動的肌腱,會一直騷擾平靜的神經,而提供隔離的韌帶會和大家黏在一起,也無隔離作用。因此,手掌的受力會改變,需要重新訓練。基本上,這些都是可以恢復的,但是要時間調整,重新找回施力的角度。我們必須要支持"育成"。
其實最困難的是"心理壓力",如何在高壓下,不論是"時間"、"經營管理"、"同儕隊友"均是,一步一步的努力訓練及調整自己,這才是"國防部長"的最大挑戰。育成,好好加油吧!(作者為臺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