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媒體報導,在德留學的中國公費留學生受到中國當局嚴密監控,除了須和中國教育部轄下的留學基金委員會簽署忠誠協議,亦須向中國大使館報告情況,違者將受處罰。歐洲政界與部分大學對此高度關注,已有大學表示將停止與中國官方的留學基金委員會合作。
德國之聲和德國媒體CORRECTIV共同進行的調查報導指出,德國有多所大學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有合作關係,一名簽署協議的中國留學生表示,他不敢在德國參加示威活動,也有其他中國留學生表達了對中國當局監控的恐懼。
美國之音報導,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是直屬中國教育部管理的單位,負責中國公民出國留學和外國公民赴中留學的組織、資助和管理。目前大多數中國公派留學生均由該基金提供獎學金,金額涵蓋在海外學習和生活的費用。
報導指山,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有合作關係的海外大學若錄取中國公費留學生,全部費用由中方承擔,這些學校不必支出獎助學金,因此這種合作方式頗受海外院校的歡迎,部分院校更提供專門名額錄取中國公費留學生。
近年來,中國公費留學生名額以理工科居多,還有歐洲院校發現部分中國學生具有軍事院校背景,增加了歐洲國家對中國學生的疑慮。
在此之前,瑞典等國也發現中國留學生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簽訂的協議,規定簽署人在留學期間「不得從事有損祖國利益和安全的活動」,「留學期間應服從駐外使(領)館的指導和管理」,定期報告學習和研究進展。簽署人畢業返回中國服務兩年期滿,協議才算履行完畢。
協議還要求公費留學生不得無故中斷學業,否則住在中國國內的擔保人將承擔賠償責任。今年年初,瑞典隆德大學一名中國留學生因學術表現不佳,校方建議停止學業,但該留學生因與中國當局簽署協議,擔憂中斷學業會讓家人惹上麻煩,協議內容因此曝光。
瑞典隆德大學、烏普薩拉大學等名校因此宣布,將結束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的合作。
1980年代赴德留學並定居的政治學者張俊華表示,鄧小平執政時代中國留學生回國比例較低,鄧也較現任領導人習近平心胸開闊。他表示,鄧小平早就說過,留學生出國,「哪怕你(只有)1%的人回來,對中國多少是有好處的」。
但習近平想法不同。張俊華認為,習的想法是「必須保證出去一個回來一個,是我出錢的」,因此出現簽保證書、還要家人一起擔保的現象,他認為是「中國的黑社會傳統、共產黨的地下黨特點」。
留學荷蘭的中國學生Emma則表示,一旦協議簽訂就必須聽從中國當局的指揮,許多留學生稱之為「賣身契」,不僅隨時可能被切斷供應,甚至有些情況下要賠款。她就是擔心自身會受到限制,因此未選擇中國官方的獎學金。海外大學也擔心中國公費留學生竊取技術。
Emma也表示,「小粉紅」留學生將中國「告密文化」帶到海外,已明顯引發寒蟬效應。她指出,中國公費留學生可能被鼓勵舉報他人,導致留學生群體內彼此缺乏信任,參加抗議活動者擔心被舉報,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生在課堂發言或表達觀點時擔心更多。
Emma說表示,她在媒體課討論到中國的審核制度問題,「只是很客觀公正的講一講,立刻就有中國留學生出來以非常激烈的態度駁斥我,態度激烈到非常接近情緒發洩,然後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道德指責,而不是常規學術討論了」。
她立刻向老師表示覺得自己「不安全」,老師因此在課堂上宣布,所有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必須只留在課堂裡面」,若敢對外傳播,特別是向大使館傳播,學校一定會採取措施。
張俊華在德國和法國的大學任教多年,他表示,普通留學生大多可以輕鬆交談,話題也不受限制,但獎學金對個人自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牽制,他也曾被中國公費留學生向學校舉報言論。
德國媒體的調查報導還顯示,自2000年年初到2022年2月,歐洲各大學和與中國軍方關係密切的學者進行近3000個合作計畫,其中大約2200份論文有中國軍方最高學府國防科技大學的參與,增加技術洩密的隱憂。
張俊華指出,中共迄今未擺脫「地下黨」的性質,官方可以將有軍事院校背景的學者包裝成普通院校的學者送往國外。
他表示,中國打的情報戰和間諜戰一直是用「群眾戰爭」的方式進行,把每一個中國公民都當成可能進行情報工作的人。
中國2017年實施的《國家情報法》就規定,任何組織和公民都應依法支持、協助和配合國家情報工作,保守所知悉的國家情報工作秘密。